在Reddit社区,一条关于“中国开源AI模型席卷美国初创”的帖子火了:根据《经济学人》报道,AndreessenHorowitz(a16z)合伙人MartinCasado爆料,如今有多达80%的美国AI初创公司,在融资路演时用的不是OpenAI、Anthropic的模型,而是来自中国的开源模型。
如果说几年前大家还把开源模型当“陪跑选手”,那么今天的格局已经在悄悄重塑。正如发帖人调侃的:“如果美国的八成新创都用中国模型,那么你大可以断定,在全球范围内,这个比例恐怕会逼近100%。”
“如今,当创业者走进硅谷顶级风投公司AndreessenHorowitz(a16z)路演时,他们的初创公司极有可能跑在中国模型之上。a16z合伙人MartinCasado直言:‘我敢说有80%的概率,他们在用中国的开源模型。’”
如果人工智能的泡沫真的要破裂,你不得不思考:像OpenAI这样的当红AI明星,究竟还能存活几家?他们是否已经成了“昨日黄花”,而未来的趋势将是更精简、更便宜、并且建立在免费开源AI之上的模式?如果80%的美国新创公司都在选择中国开源,那么你大可以断定,在世界其他地方,这个比例恐怕会逼近100%。
硅谷原本以为,他们很快就会迎来下一个AI独角兽,诞生另一个征服世界的Google或Meta。也许某一天会出现,但至少在当下,看起来即将遍布全球的,反而是中国的开源AI。
在经济学人的报道中还提到,中国在开放权重模型上的优势更为明显。在一系列智能测试中,今年发布的中国模型已经超越了美国类似的开放模型,例**自社交媒体巨头Meta的模型。而且,它们的能力正逼近最强大的专有模型。
值得注意的是,曾因开放Llama模型而在开源社区备受推崇的Meta,如今的战略重点已转向所谓的“超级智能”,在是否开放上的态度也变得更加谨慎。随着AlexandrWang加入Meta并推动战略调整,Llama项目也逐渐走向闭源化。
MartinCasado并不是一个随**料的VC。他是a16z的普通合伙人,长期负责125亿美元规模的基础设施基金,在AI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过多家知名创业公司,包括WorldLabs、Cursor、Ideogram、Braintrust等。
早年,他共同创办了网络虚拟化公司Nicira,并在2012年以12亿美元的价格卖给VMware,被业界视为软件定义网络(SDN)商业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。Casado也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基础设施领域的远见者,推动了现代云计算堆栈的成型。
过去几年,Casado对开源的关注不断加深。去年7月,他与IonStoica(Databricks联合创始人、伯克利教授)在《经济学人》上共同撰文,呼吁业界正视开源在AI中的重要性,“包括最大、最强的模型也应该开放。”
上个月,Casado在播客节目《20VC》中进一步分享了他的看法。他指出,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从“开源”转向“闭源”的趋势。他提到,尽管舆论普遍支持开源,但从实际生态来看,情况却在逐渐收紧,“我认为开源会越来越少。”他说道。
他直言,如果问“开源是否比闭源更危险”,答案是肯定的,因为中国在开源领域的确更具优势。“我们现在确实看到了中国开源模型的大规模扩散。”
“对我们来说,正确的应对方式不是封闭,而是进一步推动自己的开源努力。”Casado强调道。
但现实中,行业巨头的选择却恰恰相反。Meta最初通过开放Llama模型赢得了开源社区的赞誉,但随着战略调整,开放的范围逐渐缩小,项目正一步步走向闭源——这与Casado所倡导的方向背道而驰。与此同时,OpenAI虽然口头上表示将“重新开源”,但其最新发布的专有模型GPT-5表现平平,让人质疑其开放承诺的真诚度。
Casado特别指出,开源AI与传统软件的最大不同在于:开源并不意味着轻易复制。想要真正复现一个大模型,必须重建完整的数据和训练流水线,这几乎不可能。毕竟训练一个顶级模型需要投入上亿甚至上十亿美元,不可能简单“白送”。
在他看来,开源仍然会是整个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历史上,开源软件在市场价值中的占比大约为20%,而在AI领域,这个比例要高得多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AI的开源生态反而比传统软件时代更加健康。
全球开源大模型,前十六名全是中国的
软件工程师、自媒体作者RohanPaul最近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:在DesignArena的排行榜上,排名前16的开源AI模型全部来自中国。最好的非中国模型——GPT-oss-120B——也只能排在第17位。
Paul感叹道:“中国几乎彻底统治了开源领域。DeepSeek、智谱、月之暗面(Kimi)、Qwen等团队在坚持开源的同时,依然能做到这一点,实在令人瞩目。”
DesignArena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众包式AI生成设计评测平台。它的核心机制并非依赖自动化指标,而是通过真实用户的偏好来衡量模型的质量。评测方式类似“对战”:平台会随机展示两个不同模型的回答,由用户投票选出“更好”的一方。
与MMLU、SWE-Bench等依赖客观任务完成度的基准不同,DesignArena更接近用户的真实使用体验。一个新模型一旦上线,就能通过这种“人类投票对战”的方式快速积累口碑分数。
在DesignArena的开源榜单上,目前前16名清一色都是国产大模型。这意味着,在用户体验维度上,中国开源模型已经全面压制了海外竞争者。
同时,这一榜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开源力量的绝佳窗口。开源模型在追赶前沿方面的速度极其惊人:能在消费级GPU上运行的开源模型,平均只比最尖端的闭源模型落后9个月;而在o1模型发布后,开源社区仅仅用了4个月就迎头赶上。
而网友的评论也印证了VC大佬MartinCasado的观点:在竞争激烈、资本有限的环境下,开源的扩散不仅是技术现象,更是创业公司的必然选择。
用户TradingPulseX在评论中写道:“中国的模型比西方的更具性价比。如果你是一家初创公司,这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选择。现金流才是创业公司的生命线。”
另一位网友DylanBishop则感叹道:“太震撼了